7月14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向俄罗斯发出“50天最后通牒”,若期限内俄乌未能达成停火协议,美国将对俄罗斯加征100%关税中国十大配资平台,并实施针对与俄进行能源贸易国家的“二级关税”。
同时,法国总统马克龙还高调宣布,已有30个国家加入“自愿援乌联盟”,声称不排除向乌克兰派兵的可能性。
那么,面对美欧等国的施压,普京该如何应对?这对中国来说,是好是坏呢?
展开剩余85%火车驶向战区随着美国、欧洲搞出新动作,克里姆林宫的反应异常平静,仿佛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,毕竟马克龙口中的“自愿援乌联盟”表面上声势浩大,但实则暗藏诸多限制。
而普京对此反应平淡,并非毫无缘由,毕竟欧洲军力薄弱,多个国家自身防务严重依赖北约和美国支持,根本无力分兵乌克兰战场。
更为关键的是,普京早已亮出核威慑底牌,根据俄罗斯核战略公开表明,一旦北约直接军事介入,俄方将视为生存威胁,可触发包括战术核武器在内的核选项,这一威慑足以覆盖整个欧洲本土。
但是当国际目光聚焦特朗普的最后通牒时,一列火车却悄然抵达基辅中央车站,车上载着特朗普的乌克兰问题特使凯洛格及其团队,他们此行目的十分明确,那就是协调对乌军援升级事宜。
毕竟特朗普政府已同意向乌克兰提供“爱国者”防空导弹系统及其他进攻型武器装备,要知道,此前特朗普一直反对向乌克兰提供进攻性武器,如今却主动增强乌克兰的远程打击能力。
如果美国要是重新开放大口径炮弹、远程导弹等援助,那将会严重加重俄军前线压力与后勤负担,同时提升俄方指挥控制等高端目标暴露风险。
不过正值特朗普发出最后通牒之际,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就曝出了惊人消息,那就是俄罗斯计划从乌克兰战场抽调多达4.5万兵力,调往俄境内的北高加索地区及亚美尼亚久姆里市的第102军事基地。
48天倒计时的实质除此之外,特朗普的“48天最后通牒”(截止7月16日)及拟加征100%美俄双边贸易关税,但是却在实操层面影响有限。
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,美俄贸易规模已被各类制裁大幅削弱,对普京政权实际经济影响已边际递减。
更为关键的是,所谓“二级关税”主要针对与俄罗斯进行能源、原材料等贸易的第三国,其矛头直指中国、印度等亚洲大国,这种“域外制裁”对中国影响甚微。
毕竟俄中贸易趋向本币结算、本地化操作,制裁规避能力较强,而美国对中俄能源贸易施压,反而促进两国能源等领域合作深化。
再加上中国是俄罗斯天然气、石油等能源出口增长最快的大国,俄方有动力通过大幅折价、保供等手段稳定对华长期供应链。
就连欧亚集团分析师也在报告中指出,特朗普这招只能让中俄合作的程度进一步加深,而且他还认为,如果美国还是反复抡起制裁大棒,那只能说明特朗普已经“黔驴技穷”。
而且特朗普在俄乌问题上的态度转变也值得玩味,他派遣特使坐火车访问基辅,并支持向乌提供进攻性武器,表明其策略正在调整。
但从“美国完全倾斜到乌克兰一边”到“促成俄乌停火妥协”,特朗普仍需平衡国内民意与外交利益,毕竟他不大可能完全放弃与俄战略缓冲,阶段性提升对乌军援更多是对普京的施压工具。
根据历史经验表明,特朗普习惯于拖延并延长所谓的最后期限,因此这份时限并非铁板钉钉,可能会一再被推迟,而普京可能也在等待特朗普改变立场。
但要注意的是,特朗普关税及能源“二级制裁”,虽然表面指向俄罗斯,但实际意图却是在遏制中俄经贸,间接对中国产生压力。
不过对于中国来说,已经具备多方面应对条件,例如能源多元化布局已见成效,保障供应稳定性;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,中俄间结算逐步减少美元依赖。
特别是俄罗斯油天然气占中国进口总量约20%,增长空间巨大,所以此时中国如果增加购买,还能在价格上与俄罗斯谈判,获得更优惠条件。
主要信息来源: 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2025年07月15日关于观察|特朗普为何对俄罗斯下50天最后通牒?的报道发布于:河南省盈胜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